【哎喲】上海人最喜歡的街頭活動,說出來你們肯定拍大腿!
今天為大傢帶來的稿件,講穿瞭就是一部“上海排隊簡史”。
美國商標申請費用匈牙利裔英國作傢喬治·麥克斯曾經揶揄英國人“就算獨自一人,也會有板有眼地排好一個人的隊”。都說英國人愛排隊是出瞭名的,其實,有關上海人排隊的段子也不少。
比如去年春天,傳說有三支隊伍在外灘附近“勝利會師”。“一支排隊買標書,一支排隊買青團,另一支排隊摸跟鹿晗合影過的郵筒。有人揣著身份證和兩千塊錢去買車牌標書,排瞭三個小時,最後窗口遞給他一盒青團。”
段子略帶誇張,卻也來源於生活。
我們受訪者有句話講得好,“實際上,上海人不是歡喜排隊,是對物質、精神有需求,排隊是種無奈。反過來講,阿拉上海人也蠻守紀律、講次序的。”
一
1970年代末,北京西路玻璃器皿門市部前排隊買氣壓熱水瓶。/俞新寶攝
上海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熱衷於排隊的大概已不可考。
不過對於1950年生人的談凱敏來說,最早的排隊記憶來自60年代初。“格辰光排隊買啥?儂想都想不著。”他記得那時排隊,為的是買瓶蓋頭。
這東西買來做啥?“當初新鮮水果少,吃水果要吃糖水罐頭。一隻廣口瓶,胖墩墩呃,鐵蓋頭掀掉以後,瓶子就沒用瞭。但是上海人節約,這隻瓶子想要派用場。”
“工廠也配合儂,特別做瞭隻塑料蓋頭,所以買這隻蓋頭要排隊。”有瞭瓶蓋,會“做人傢”(節儉)的上海人將廣口瓶再利用,儲存食物、用作收納。
醫院裡輸液用的玻璃鹽水瓶,上海人也不舍得扔。於是廠傢又為廣大市民生產出一種密封性極好的橡皮塞子。“這隻瓶子用來做啥呢?天冷捂捂手。”
如今這些小物什即使傢裡還有,多半也會在某次大掃除的時候以“斷舍離”的名義被請進垃圾箱。
不過在彼時,上海人可是花瞭大力氣,鄭重其事到“中百一店”(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排隊買回來的。“老清老早等開門,奔上去再排隊,因為是限量供應。”
1980年,市百一店排隊購買黑白電視機。/俞新寶攝
二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排隊買瓶蓋是為生活錦上添花。然而還有一種隊伍是上海姆媽們每天不得不面對的,那就是排隊買小菜。
朱新嶼小時候住在金陵東路上的寶興裡。從後弄堂穿出去,就是上海最早的大型菜場——寧海東路菜場。
“那個年代樣樣憑票供應,要在菜場買到好菜,第一要消息美國商標分類靈通,第二就是要會排隊。”
朱傢姆媽是裡弄裡的居委幹部,人頭熟。住在同一條弄堂裡的菜場員工經常給她提供內部消息:今天哪個菜攤有好菜賣,哪天供應的魚、肉特別新鮮。
但即便是如此,因為僧多粥少,早晨四五點也要起來排隊去瞭。
排隊買小菜,講究的是眼觀六路,協同作戰。
“比方講我想買大白菜黃芽菜,買的辰光旁邊一看,呦,還有賣帶魚嘛。買帶魚不要票,2角8分一斤,但是等我大白菜黃芽菜排隊買好,帶魚就沒瞭。怎麼辦呢?拿隻籃頭、拿塊磚頭擺著,跟前頭阿婆打聲招呼:‘阿婆,我排在這裡噢。’個麼阿婆要問瞭:‘儂在啥地方排啊?’我講‘我排帶魚。’阿婆也會順勢講:‘個麼帶魚我排在儂後頭買買噢。’不認得的人互相幫助,每天早上就是這樣一樁事體。”
在憑票供應的年代,買糖買煙也要排隊。/俞新寶攝
每到過年,菜場裡的排隊戰役升級。朱傢兄弟姊妹多,為瞭讓大傢吃好年夜飯,朱傢姆媽免不瞭要操心費力。
“頭天晚上八九點鐘就要去擺磚頭瞭。她一個人要排四五個攤頭,所以要跟前後的阿姨媽媽打好招呼,大傢輪流值班,免得半夜裡磚頭、破籃子被別人扔掉。”
“早上四五點鐘,天還沒亮,菜場裡廂已經老鬧忙瞭。運貨車先後到達,營業員陸續上班。我媽這時進入臨戰狀態,先觀察哪隊人多哪隊人少,確認購買順序,再跟認識的營業員、前後的阿姨打招呼。到6點鐘準時開稱,整個菜場人聲鼎沸:營業員的報價聲,阿姨們的互相招呼聲,插隊引起的爭吵聲……我媽在蔬菜、水產、肉類、豆制品幾個攤位前穿梭,等她拎著一籃菜回來,天剛透亮,我們剛從睡夢裡醒來。”朱新嶼回憶說。
三
若要論排隊的“慘烈”程度,許多上海人會想到北京東路上的火車票發售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哪傢人傢沒有一兩個子女在外地?到瞭過年前後,為瞭闔傢團圓,往往需要傾巢出動來買一張火車票,“排個兩夜三夜不稀奇”。
不少人還記得從上海開往哈爾濱的56次列車,因為去往北大荒的知青眾多,總是一票難求。
當時,談凱敏有一個阿哥在雲南,一個阿姐在西安,還有一個阿姐在蘭州。
“伊拉要買火車票,但是經過交關‘環節’,售票窗口好買到的票子已經不多瞭。今朝的票子沒排到,儂就繼續排明朝的。一個人排隊吃不消,所以阿拉兄弟姊妹輪流排。”
冬夜裡的北京東路上,一群人裹著軍大衣排成長隊,衣服上還被粉筆畫上記號,以確認前後次序。
“每隔一段辰光就要點名,不像買小菜,可以扔籃子、扔磚頭。儂假使不在,馬上‘開’脫。”
等到售票大廳的門一開,大傢全部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向窗口,再次排成長隊等候車票發售。“買火車票吃苦頭,阿拉這個年紀的人,味道都嘗到呃。”談凱敏說。
四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人開始為瞭讀書排隊。/俞新寶攝
在上海人為衣食住行操心的同時,生活裡似乎還少瞭什麼。
1978年4月29日,《解放日報》和《文匯報》 刊登出一則“豆腐幹消息”:三十五種中外文學著作再版,將在“五一”勞動節期間相繼發行。一時間,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的上海人聚集到瞭各大新華書店門前。
四川北路上的新華書店連夜排起長隊,一直蜿蜒到昆山花園路上。
隊伍裡有二十出頭的吉建富,他當時是一傢工廠裡的文藝積極分子。他回憶說:“文革當中隻出過浩然的《艷陽天》、《金光大道》,沒其他書可以看。現在有書看,大傢都去買瞭。”
同一時間,上海玉石雕刻廠工業中學的學生劉仲善正在淮海路上的新華書店門前排隊。
他早就把書目仔細研究瞭一遍。“這當中有古典文學作品,比如《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古文觀止》;有現代文學作品,比如《子夜》、《傢》、《曹禺選集》;也有外國名著,比如《高老頭》、《悲慘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牛虻》……全部都想看,但我當時還是學生,沒有收入,隻好挑一兩本買買。”
斟酌再三,劉仲善挑選瞭一本《東周列國志》,因為在盧灣中學食堂工作的母親也想看。
那一年的5月至6月,這35種文學著作一版再版,全市各新華書店共賣出150萬冊。在南京東路門市部排隊買書的市民最多一天達1.6萬人次。因為人實在太多,書店裡的玻璃櫃臺每天都要被擠碎掉。
經過十年書荒,上海人對閱讀、知識的渴望被釋放出來。書店門前的長隊,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學熱”、“讀書熱”的一個縮影。據說,《辭海》一度成為滬上新婚夫婦婚房必備的裝飾品之一。
五
然而,這股熱潮在80年代末被另一撥“瘋狂”取代瞭。
看到“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上海人不再滿足於幾十塊、百來塊的死工資,要想辦法“賺鈔票”瞭。有人做起瞭個體戶;有人想東渡日本“扒分”,在日領館門口排起瞭長隊;還有人則把目光瞄準瞭新生事物:股票。
電影《股瘋》劇照,上海人在證券公司門口連夜排隊。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當時,交易所掛牌交易的股票隻有8隻,人稱“老八股”。因為嚴重供不應求,這幾隻股票基本上是無量空漲。之後每每有新股發行,總會引發排隊狂潮。
1991年8月,上海興業房產公司等3傢企業宣佈增資發股,上海有近20萬市民通宵排隊領取認購單。而這還僅僅是排隊買股票的序幕。
1992年初,上海推出股票發行新辦法,憑“股票認購證”獲取搖號中簽認股的機會。盡管銀行“敲鑼打鼓”竭力推銷,但精明的上海人對於30元一張的認購證最初是持觀望態度的。
“先開始對認購證人傢不起勁的。”談凱敏回憶說,“當時聽講是無限量發行,大傢都覺得中簽率會很低。沒中的話,30塊就‘泡湯’瞭。格辰光30塊啥概念啦?我工作廿年,也隻有200塊工鈿。”
不過,“工廠職工搖身一變‘楊百萬’”這樣的新聞畢竟刺激瞭人們的神經。
那段時間談凱敏正好病休在傢,好好研究瞭一下股票到底能不能賺錢。“我讀瞭些股票的書,看瞭深圳股票市場的起起伏伏,覺得這裡廂有賺鈔票的機會。甚至於我動過買100張認購證的念頭,但是跟傢裡商量瞭一下,格辰光存款總共不足5000塊,想想有點舍不得。”
直到認購證發行的最後一天,談凱敏思想鬥爭瞭一番,終於跑去瞭銀行。
“格辰光呢,上海男人不像現在,自己還囥(藏)點鈔票。阿拉不囥呃,無非是一兩百塊放在屋裡,大傢日常開銷。我拿瞭兩百塊,也不敢全部用掉,就買瞭5張認購證。”
談凱敏保存至今的股票認購證
彼時,吉建富已從工廠調到報社工作。看到發行認購證的消息,他也回去和妻子商量瞭一下。
“阿拉老婆當時在雷允上藥房上班,客人川流不息。她講:‘這樣好伐啦?我明朝去問100個客人,看伊拉買不買。’”“市場調查”的結果是100個人都不買。吉建富自己也如法炮制,又問瞭100個。“結果99.5%都不買。還有0.5%是啥呢?有個老朋友講:‘讓我回去考慮考慮。’”
夫妻倆把調查結果一匯總,妻子得出結論說:“大傢都不買,可能中獎率就高瞭。阿拉應該去買!”
六
這邊廂吉建富跑進弄堂口的工商銀行買瞭100張認購證,那邊廂談凱敏從傢門口的地攤上已經嗅到瞭股票今後的熱度。
“阿拉附近山陰路擺地攤的,收國庫券、收認購證。認購證的價鈿一直往上竄,35塊、40塊、50塊……後來最高的辰光一張認購證換一臺彩電。一套認購證100張,炒到30萬。”
這一年,上海全面放開股價,新發行46種股票,年內上市20種,股市交易量急劇擴大。
“後來曉得瞭,買到認購證就賺到瞭,不會吃虧呃。”談凱敏說,“但是辦股東賬戶要排隊;認購股票要排隊;買好儂要拋脫,還是要排隊。當時全部手工化操作,這三波都要通過排隊來實現。”
電影《股瘋》劇照
談凱敏中簽的第一隻股票是膠帶股份,發行價為每股35元,可認購30股。上市後一次性拋掉,凈賺2500多元。
“這輩子活到三十幾歲,從來沒一記頭賺到過噶許多鈔票,這個永生永世不會忘記。”他後來算瞭一下,基本上每張認購證都能搖到一次中簽購股的機會,平均每張賺瞭5000元。“膠帶股份賺得最少,最多的是新亞快餐,賺瞭9000多塊。”
談凱敏當年的成交過戶交割憑單
於是,“股瘋”瞭。
上海24個股票交易點,隻要是開市的日子,天天門口排長龍。因為太“鬧忙”,四川路上某股票交易點曾經有居民貼出告示:“祝你們發財,但希望你們小聲一點,以免影響我們休息。”
為瞭緩解證券營業網點的壓力,閑置多年的文化廣場被緊急征用,成為超級“股票大賣場”。廣場內的椅子被全部拆光,換上好多鐵柵欄,成千上萬的投資者湧進來排隊,因為生怕位子被占掉,還要自發編號,在手上寫號碼。此等排隊奇景,堪比日後的世博會。
2002年,股民們在文化廣場排隊填單。/顧力華攝
七
在股市上賺到的錢用來做啥?談凱敏和吉建富做瞭同樣的決定:買房子。
對於住房緊張的上海人來說,房子是永恒的話題。就像電影《股瘋》裡潘虹飾演的阿莉一樣,買股票賺鈔票,終極目標是為瞭能住上有抽水馬桶的新房子。
千禧年以後,房價節節攀升。前兩年還在考慮“買房到底合不合算”的上海人,趕緊在售樓處排起瞭隊。
2002年7月,某樓盤吸引瞭眾多購房者排隊訂房。/金定根攝
“排隊買房,我倒是又挨著瞭。”談凱敏說。
2004年,眼看兒子畢業工作瞭,他決定提前為兒子物色一套婚房。“看中水產路上的康橋水都。我也算蠻賣力瞭,早上7點多就出門瞭。跑過去一看,哪能人都沒有的啦?結果一問,領號買房子,人傢老早排隊把號頭領掉瞭。沒辦法,我去尋黃牛,500塊買瞭隻號頭。”
後來談凱敏發現,排隊買房不稀奇。“阿拉附近洛川路上的嘉利明珠城,提前至少4天開始排隊瞭。”
且不論是剛需,還是投資,是購房者踴躍,還是開發商炒作,這些年售樓處前的隊伍真不少。
就在去年,談凱敏又經歷瞭一次排隊買房,這次隊伍排到江蘇去瞭。“去年7月,啟東有個樓盤集中開盤,我帶瞭五個朋友一道去買房。現場一萬多人排隊搖號,基本上都是上海人。房子從早上一直賣到晚上9點,就這樣瘋狂。”
八
五十年裡,上海人為一隻瓶蓋頭排過隊,為餐桌上的小菜排過隊,為全傢團圓排過隊,為精神食糧排過隊,也為物質財富排過隊……
在人生不同階段排過各種隊的老上海人,如今可能又站到瞭鮮肉月餅前,為給小輩買上兩盒月餅排起瞭隊。而年輕人則在各種網紅店門前表現出極大的耐心。
2003年中秋節前,南京路步行街排隊購買鮮肉月餅的長龍。/邵劍平攝
排隊,層出不窮,永無止境。
“人傢講,上海人老喜歡排隊的。”談凱敏說,“實際上,上海人不是歡喜排隊,是對物質、精神有需求,排隊是種無奈。反過來講,阿拉上海人也蠻守紀律、講次序的。”
這話倒也不假。又要說到《股瘋》瞭。這部“神作”裡有個細節特別有意思:阿莉在弄堂裡拉人去排隊買股票認購證。鄰居們為賺35塊錢勞務費搶破瞭頭。
阿莉大手一揮:“我隻要二十個人!”大傢馬上自覺地排成縱隊供她點將。你說上海人有多可愛?要搶排隊名額,首先得排個隊!
電影《股瘋》劇照
讓我們再來看看那位揶揄英國人的喬治·麥克斯是怎麼說的吧。“一個排隊的人是一個公平的人。他關心自己的事情,他生存而且也給予他人生存的空間。他給他人以機會;他在等待自身權利實現的同時也在履行義務;他幾乎做到瞭一個英國人一生篤信的所有事情。”
這句話似乎也適用於上海人。
?寫稿子:韓小妮/?畫圖畫:顧汀汀/
寫毛筆:楊 ?卓/
美國商標登記推薦拿摩溫:陳不好玩/
特朗普上任兩周簽8條行政命令
號外號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強,買不瞭吃虧,買不瞭上當,是XX你就堅持60秒!
- Jan 18 Thu 2018 00:24
美國商標查詢 美國商標查詢的相關知識匯整~商標查詢必看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